2009年10月18日 星期日

誰在乎中環「大變身」?

(明報)2009年10月18日 星期日 05:10
【明報專訊】曾蔭權 出任特首以來市民滿意程度最低的施政報告提出要將中環 這一香港核心地帶變身,改變中環一向以商業發展為主的格局。
報告列出包括保留中環街市在內的四項計劃,即使批評報告「假大空」的報章也大字標題說﹕「中環大變身」。根據施政報告,除了中環街市外,
美利大廈、政府總部的東座和中座,還有終審法院 和聖公會的建築群都會保留,不會像天星碼頭 皇后碼頭 般被拆掉。
既然中環的舊建築有幸被保留,中環的舊貌不至被摧毁,為什麼說是「大變身」?
變身之說無非是曾蔭權慣用的政治化妝,報章不但受落,
而且還來一次大特寫寫作「大變身」,
曾蔭權的一班政治化妝師又可記一功了。
自從自詡強政勵治的曾蔭權政府選擇不將添馬艦這塊貴重地皮公開拍賣,而是要建新的政府總部之後,現有的政府總部和美利大廈等政府辦公的建築物將會空置,應如何處理的問題原是明顯不過,但社會上只曾出現零聲的聲音,要求維持花園道、下亞厘畢道一帶統稱政府山的面貌。個別政黨雖然亦有提出過相同的要求,卻未能凝聚任何足以影響政府的力量。在宣讀施政報告時,曾蔭權指出,「保育中環的代價很大」。他所說的代價無非是以金錢衡量,據估計賣地收入將會因為施政報告的措施而減少一百億。
英專家評港歷史不合理
曾蔭權說他是因為活化灣仔舊區的成效而得到鼓舞,他所指的灣仔舊區顯然不是利東街,因為整條街被推土機拆掉了;也不是石水渠街的藍屋,因為計劃還剛開始。曾蔭權所指很可能是莊士敦道的和昌大押,經過市建局 領匯 一樣的翻新美化之後,現已成了一家貴價食肆。只要不去思考相關的社會和文化的問題,當舖變身貴價食肆,成效確是令人鼓舞。而令曾蔭權鼓舞也無非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道理而已,賣地少收的,變身酒店,變身貴價食肆之後一樣可以收回曾蔭權所說的變身亦僅此而已,絕對不應被渲染成什麼「中環大變身」。
施政報告發表之後兩日,報章的頭版是曾蔭權涉嫌輸送利益,但內頁的一則不甚顯眼的報道卻更值得重視。報道指出政府早前委託英國 專家考察政府總部的歷史價值,專家的考察報告在施政報告發表之後才公開,但施政報告提出拆掉政府總部的西座改建,保留東座和中座的做法卻是基於英國專家的考察報告。曾蔭權早已有不避瓜田李下之嫌的前科,他借施政報告硬銷慳電膽,而他的「親家」剛巧就是慳電膽代理商的新聞已見怪不怪,但政府委託英國專家考察政府總部的歷史價值的新聞卻令人憤怒。為什麼政府不曉得什麼是有歷史價值?香港不是有「古物古蹟辦事處 」和「古物諮詢委員會 」等機構?民間不是有「長春社」、「SEE網絡」等長期關注保育問題的組織嗎?緣何要委託英國專家?凡事委託英國專家的做法源自殖民年代,英國專家當然有他們的長處,記得地鐵 曾出現事故,地鐵委託英國專家高可誠專誠來港考察,他的報告確實解決了問題。在技術的層次上,英國或中國專家的見解當然值得重視,但歷史價值卻完全是另一回事。英國專家的報告提出在政府總部內建大公園,並拆走所有九七後才加建的保安圍欄。在英國專家的眼中,九七後才加建的保安圍欄並沒有歷史價值,政府總部的西座同樣沒有價值,因為在建築上平平無奇。專家心中的?
保安圍欄見證抗爭歷史
施政告發表當日,香港的豪宅呎價躍升全球最貴,港島西半山一新樓盤的複式單位呎價超過七萬。香港的豪宅市場在內地買家的支持下,無視去年金融海嘯的衝擊,不斷上升。所謂水漲船高,整體樓價亦不斷上漲。香港本已十分嚴重的貧富懸殊正日益加深,各種社會矛盾浮現時,市民以示威請願的和平方式表達訴求是最理想的情况。九七後市民絡繹不絕地到政府總部示威請願,不是因為市民是刁民,而是因為香港社會種種不合理的安排,政府總部在九七後加建的保安圍欄恰好展示了香港的實况。這些保安圍欄當然談不上什麼建築風格或特色,在英國專家的眼中毫無價值,殊不知這些保安圍欄其實是香港實况的寫照,亦是理解九七後香港歷史的具體說明。九七之後,香港一度成了「示威之都」,政府總部外加建的保安圍欄恰好形象化地說明「示威之都」是什麼一回事。
同樣,整個政府山建築群的價值除了建築物的特色,除了當年英國經營香港所費的功夫和用心,更在於從皇后大道中 轉上砲台里的路徑是大多到政府總部示威請願市民採取的路徑。政府山上的建築物是市民大眾爭取權益專誠到政府總部示威請願時路過見到的,這些建築物亦因此盛載著市民抗爭的歷史。曾蔭權的施政報告只是著眼於個別建築物,對整個政府山建築群的去留隻字不提。抗爭的歷史恰好是當權者要抹去的歷史,只有當這段歷史能清楚無誤地刻在中環的建築物之上才算得上是「中環大變身」。施政報告提出的只不過是灣仔莊士敦道和昌大押由窮人光顧的當舖變成富人出入的貴價食肆,是一個浮誇社會把問題掃在地壇下,眼不見為乾淨的做法而已。
馬國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